邵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

经济自信,满满的

来源:

阅读:71次

发表时间:2018年04月20日

    随着《制造强省 铿锵前行——湖南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》近日在湖南日报、新湖南客户端、华声在线联袂推出,《湖湘实业风云录》系列报道圆满收官。

    我们从100多年前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进入,洋务运动、晚清、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、“一五”时期、三线建设、改革开放40年,一路走来,风云激荡,实业救国、实业兴湘、制造强省,一部近现代湖南实业史,就是一部湘人栉风沐雨的创业史,更是一部湖湘经济发展的成就史。

    谁说“湖南人长于沙场,短于市场”?谁说“湖南人会读书、会种田、会打仗,就是不会经济”?走过百年风云岁月,跨入转型升级新时代,我们更充满经济自信;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,我们底气十足。

     我们血液里澎湃着实业报国的基因

    唯有抵达,方能遇见真实。为做好此次报道,我们风尘仆仆行走于三湘大地。

    水口山铅锌矿、锡矿山锑矿、桃江板溪锑矿、平江黄金洞金矿……百年老矿,我们来了。岁月将这些矿山蒙上了尘埃,现代化生产已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,但我们依稀能看到开拓者留下的珍贵印迹。

    长沙碧湘街、灵官渡、都正街、银盆岭、三汊矶……湖南近代工业之滥觞,我们来了。这些车水马龙的街道,百年前曾遍布着炼锑、炼锌、火药、火柴、纺织、玻璃、机械制造等工厂作坊。今天绝大多数已了然无痕,有的只剩下标志性遗迹,但我们仿佛还能感受到机声喧扰、烟囱林立的场景。

    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的“大铁房”、湘潭电机集团公司的“1号厂房”……湖南现代工业的“摇篮”我们来了。抚摸着斑驳的墙壁、生锈的梁柱,不禁感慨万千:这些起步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工厂,在风雨如磐的年代倔强成长,今天已成为共和国工业的脊梁。

    我们走进博物馆、图书馆、资料室,参观一件件“原生态”实物,翻阅一本本沾满灰尘的厂史、年鉴,摩挲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,我们走进历史,走进洋务运动时期的军械厂、造船厂、毛纺厂,晚清时期的陶瓷厂、纺织厂、面粉厂,民国时代的兵工厂、机器厂、化工厂,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发电厂、冶炼厂、造纸厂……

    曾国藩、左宗棠、刘坤一、陈宝箴、熊希龄……这些百多年前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,其实也是中国近代实业的启蒙者和强有力“推手”。近代中国实业的嫩芽,正是经这群湖南人(或湖南官员)垦荒萌发。这些企业尽管大多都倒在了严寒与战火中,却以先驱者的姿态,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发出难得的光芒。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,实业救国、实业兴湘的基因,延绵不绝,今天仍然澎湃在三湘儿女的血液中。

     我们品格中绵延着艰苦创业的精神

    您见过建在山洞里的工厂吗?

    有!

    距永州城区以南25公里许,一山高耸,名淡山。湖南兵器建华精密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——湖南省建华机械厂,上世纪60年代就诞生在淡山巨大的岩洞里。机器轰鸣声已消失在时空尽头,但走进山洞,一股淡淡的机油味仍扑面而至。斑驳的墙壁上,“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”鲜红的大字还清晰可见。

    历时3年,这座建筑面积2.13万平方米、拥有机器设备614台的大型军工企业,1969年7月建成。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产物,在基本靠肩挑背扛的年代,在山洞里建起这样一个军工企业是何等的艰难啊!

    湖南省建华机械厂只是三线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缩影。为了保密备战的需要,当时三线企业要“靠山、分散、隐蔽”,大都选址在偏僻的山区,建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。近200万湖湘儿女,打起背包,奔赴湘西、湘中、湘南的崇山峻岭,参加三线建设大会战。特别是湘黔、枝柳铁路建设,随着铁轨不断延伸,有不少建设者相继倒了下去。

    “献了青春献终身,献了终身献子孙”。就在这些岩洞里、山沟里,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干部、技术人员、工人,攻坚克难,研制生产了多种国家急需的军品和民品。我省航空航天、电子信息、石油化工等产业由此获得长足发展。

    “创业艰难百战多”。其实,不只是三线建设,新中国成立之初湖南现代大工业建设无不艰难备至。

    但提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,采访对象几乎没有埋怨、悔恨,无不心潮澎湃,将这段苦难辉煌化做了骄傲自豪的资本。

    “株洲硬质合金厂建厂时,职工自己动手搬走了3座山,填平了10口塘。”株硬原总工程师张荆门介绍。

    “去毛主席家乡建设钢厂,多名鞍钢职工主动请缨,拖家带口来到湖南。初来湘潭,我们一家6口就栖身在湘江边二码头简陋的仓库里,水土不服,我们几个孩子都病了。”湘钢“钢二代”胡佩生回忆。

    “当时住的是干打垒房子,挖煤全靠手工,洗澡几百名矿工一个池子,但大伙干劲冲天。”“矿二代”、曾在资兴矿务局宇字煤矿工作过多年的李德芳说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是啊,哪有什么岁月静好,都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!今天,我们享受着现代工业文明成果之时,的确不能忘记这些创业之初胼手胝足的先辈。

    令人欣慰的是,湖湘文化中这种“吃得苦、霸得蛮、扎硬寨、打硬仗”的传统,一代代传承下来。

    国内制药机械明星企业楚天科技,创业起步于长沙一个简陋得类似牛棚的房子,唐岳与一群志同道合者,怀揣30万元、一项专利技术、几台旧机床干了起来;

    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,“女首富”就是一拼命三郎,企业所有基建项目、产品研发事必躬亲,长年就住在办公楼,市区的房子一年到头很少光顾……

    其实,无论是哪个年代,创业成功的鲜花与掌声背后,都有大量辛勤汗水的铺垫。

    我们灵魂里激荡着创新求变的精灵

    梳理100余年湖湘实业,特别是湖南现代工业,“创新求变”一直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。

    梁焕奎兄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,采用低品位锑提纯方法,首开湖南冶炼纯锑先河;

    湖南瓷业学堂改进窑式与釉药,生产出“白如玉、明如镜、薄如纸、声如磬”的釉下五彩瓷器,开启了湖南瓷器业的辉煌;

    湖南炼锌厂采用先进西法炼锌,结束了我国上千年土法炼锌历史……

    柳敏、向德攻克煤气发生炉技术难关,湖南诞生了全国首台煤气汽车;

    丁鹏翥发明世界第一台羽绒提取机,并创办全国首家羽绒企业;

    “中国化学工业之父”范旭东,首次在中国研制出精盐、纯碱、合成氨,打破了国外产品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垄断……

    新中国成立以来,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,湖南这个传统的农业大省,工业创新成果迭出,惊艳世人: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、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、中国第一台高速动车组牵引机车、中国第一根硬质合金棒材、中国首条大功率芯片(IGBT)生产线、中国首列中低速磁浮列车、全球首列智能轨道快运列车、全球最大重量起重吊车、全球最长臂架混凝土泵车……

    发动创新的“引擎”,近年,湖南一路疾行,迈开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型升级的步伐。轨道交通、工程机械、电子信息、钢铁有色、新材料、汽车、石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,纺织、造纸、建材等传统产业,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,规模在迅速扩张的同时,研发能力、产品质量、品牌影响力正在跃上新的台阶。

    福特汽车总裁艾柯卡有言,“不创新,就死亡”,在全球产业升级加速的大背景下,创新,对于湘企而言,永远在路上。

    追寻百余年湖湘实业风云,领略湖南工业文明魅力。回顾过去,是为了更好地前行,期待湖湘实业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!

附件: